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买活 > 917 初雪

917 初雪

917 初雪 (第1/2页)

“铛铛——铛铛铛——”
  
  一大清早,天才刚蒙蒙亮,村口的泥路上就传来了马铃声,还有吱呀吱呀的车轮响动,地窝子里的农户们,听到响动,赶紧就揉着眼睛爬起来了,推开门,打了个激灵,隔远了喊叫起来问着,“又运柴火来了?”
  
  “今天份量足够吗?”
  
  “还有没有棉花的,絮双棉鞋穿!”
  
  “大兄弟,早饭吃过没有?来家里吃一口呗?”
  
  “柴火没多少,都是煤!大家以后要柴火得和我说,要登记了去取,还得加运费!”
  
  在这样的地方,声音不嘹亮可不行,大家都是喊着聊天的,货郎甚至还带了小喇叭,到处招呼着村里人,“要煤的都尽快,报纸也有!棉花也有!说是今年冷得早,怕下周就下雪了,到时候运费贵了,煤价还得往上加,能买的尽量都买点,还有那些烧柴火的,你们都看看还缺不缺了,要从我这买就尽快说,要自己踅摸也都安排上,别到时候下雪了,天寒地冻的还得去林子里砍柴——”
  
  “来了来了,我们家要点煤——”
  
  “大哥,给我们留个三百斤的,一会送家门口呗,我们当家的昨天送鱼去了还没回来,我们家没劳力了——”
  
  零零碎碎的对话声,顺着风钻进了地窝子篱笆门的缝隙,穿过厚厚的草毡子门帘,进耳朵就只有些模糊的响动了,周老七在伸了个懒腰,从厚实的稻草床上坐起来了,仍然拥着棉被,他伸出手把炉子口略微拨开了一些,原本不断散发温热的炉子,温度立刻又提升了起来,整个小窝子里温暖如春,被子盖久了甚至还有些冒汗,实际上,透过镶嵌在地窝子顶部的两面小玻璃窗往外看,还是可以看到,土地已经泛白了——一进十月,天寒地冻,就算一时还没下雪,早起地上也结了白霜,前几日捕回来的鱼,就撂在背阴地里,第二天就挂霜了,三四天轻易都不朽坏的。
  
  当然,这是留着自己吃的,昨天大部队捕的秋鱼,那是当天就要送到罐头厂去,取个新鲜。也因此,这会儿村子里的壮劳力比较少,留村的男人们,赶紧都洗漱了出来帮着干活送货——这是家里有女眷的,有些光棍汉,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跑出去送鱼的,人不在家的,就由村长做主,先为他们把燃料留出来: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知道今天商队来了,村长早饭也顾不得吃,赶紧就先蹬上他的自行车,到全村的后院去转悠着,确认他们的过冬燃料储备了。
  
  “你们家这柴火留少了,去再买点煤,这就不是省钱的时候,没听着说吗?可能过几天就下雪了,到时候再来卖煤就得拉爬犁了,价格也会比现在更贵,去去,再去买个两三百斤的,你们想冻死在家里咋地啊?到时候柴火烧没了,那炕拔凉,你们就得烧炉子,不然还不如睡地下稻草床暖和呢。”
  
  这倒是真的,地窝子的保暖能力大为出乎周老七的意料——这是一种专属于北方的建筑,在南方是非常罕有的,尤其是在川蜀更是如此,也不是因为别的,主要是南面的地气太过于潮湿的关系。当然,川蜀气候温和,就是穷人家,住个棚子也够了,也不必还要费力挖坑,这也是原因之一。
  
  这东西建起来实在简单,就是挖个坑——多是在缓坡上,若不是,平地也可以起,挖个坡道往下就行了。这样空间大部分都在地下,地上的部分拿石块、碎砖、土砖垒墙,用料是很俭省的。
  
  这样,四面墙大多数是天然,少部分是自己垒的,拿泥巴一糊就算是建好了,在上头支个棚子,用树枝什么的充当屋顶,之后再在屋顶上堆上土焙实了,这就算是差不多齐活了,有些人家懒得弄门,就在门口先拦一道草毡子的门帘——这个门帘要大,要超过门的尺寸,安设在门外头,这样偶尔来风,它就会被紧紧地吹在墙上,起到一个挡风的作用,然后再在墙内遮一道细帘子,两重帘子挡风,冷气就很难进来了。
  
  屋子里,有的用炉子取暖,有的用炕,用炉子的冬天就在屋子里做饭了,用火炕的话,地窝子要挖得比较大,在外间有个灶台,因为烧炕用柴火多,烟大,不分里外间,屋子里烟熏火燎的,人咳嗽,所以一般是背靠缓坡的地窝子,前方空地大,留灶台方便的,就会烧火炕多些。
  
  周老七原本也以为,不就是选个背风的地方,在地上挖个坑,住在坑里吗?但万万没想到,地窝子内外,居然能差了近二十度,完全就是两个季节,就这会儿,清早出门他感觉自己得穿大棉袄了,不然就觉得手伸不出来,在外面走动着还好,如果傻站着的话,过一会就觉得耳朵冰凉——还不到刺痛的地步,就只是觉得冷了,这大概就是零度左右,可一进屋呢?别说棉袄了,毛衣都穿不住,睡觉的时候穿上秋衣秋裤,棉被一盖就觉得很暖和了!
  
  就这还是没有用上沼气呢,也没有任何买活军超越时代的科技什么的,就完全是原本都能建的东西,住起来也是舒舒服服的哇。原本他没法想象,这样寒冷的地方是怎么有土著能活下来的,按说每年冬天都该冻死不少,这会儿周老七才知道,为何关外的汉人百姓能安身得住,不往南迁移了,这里虽然和描绘中差不多冷,但百姓们也自有许多办法应对。
  
  而且,抛开寒冷来说,辽东的资源那可真是太丰富了,昨日跟随农户们去秋捕,他也是大吃一惊,就那鱼群,真和天生天长似的,密密麻麻在河里攒动,捕捉起来一点难度没有!若不是距离鱼口子路途比较远,就拿个手抄网,每天来抓点回家都行!就这样丰饶的土地,要活下去还真不是问题,甚至某些角度来说,比在南面还要简单呢!
  
  不过,话又说回来了,虽然在关外生活下去,没有买地仙器的帮忙也是可以的,但那日子肯定清苦,买地的东西,还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用,让百姓们的日子有滋有味得多了。不说别的,首先就是玻璃——地窝子就算有万般的好,采光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,就算是大白天,屋子里也是黑洞洞的,感觉很阴暗,这还是在干燥的冬天,倘是雨季,感觉睡在里面能捂出风湿来。
  
  可有了玻璃,这就是两回事了,白天日头顺着玻璃往里一照,不大的窝子亮堂堂的,感觉都能暖和个好几度的。周老七从盛京出来就注意到这点了,在买管奴儿干都司的地界,所有的地窝子基本都有两大块玻璃,就镶嵌在门墙两侧。他们一路走来,因为大家都在为过冬做准备,陆续还看到好多人家在熬浆糊——把玻璃四周贴上白条糊死,这样风就灌不进来了。这白条每年夏天揭下来清洗,再把已经风化变色的浆糊擦掉,到了秋天重贴,是个细致活计,家里有妇女的,多是妇女在张罗,但也有很多光棍汉,心灵手巧,并不央告旁人,自己撅着屁股蹲在门口干这个家务呢。
  
  玻璃,这是一个重要的东西,改变了地窝子的照明,再有就是盐巴,充足的盐巴让储存猎物鱼获也变得简单得多了,当然还有酸菜,也比从前更好积,积出来味道更佳,秋捕过后,除了送去罐头厂换钱的那部分,余下的部分都送回村里,留村的百姓们昨日就开始忙活了,杀鱼、抹盐,今天一大早,商队来了,那么又轮着回去张罗买煤买柴,这边忙忙地把昨晚收到场院里的鱼干又拿出来晾晒,晒好了的咸鱼干,在严寒的冬日,拿酸菜一熬就是过冬的美味佳肴了。
  
  村长这几日来来回回的转悠着,就是为了协调这些事情——各家分多少条鱼,这是鱼获上岸就要清点好,按劳力付出分好的,然后,有些单身汉他们的鱼委托谁来晒,各家怎么谈的,他都得关注,还得操心晒鱼的办法对不对,各家会不会积酸菜,别出花了浪费了一缸子的好菜:这都是很有必要的担忧,因为很多人要么是来自他乡,没有这个习俗,得现教,要么是很早就离家了,没从父母那里学到这些技巧。而在辽东,过日子可容不得漫不经心,一个不慎,那就是长达一个冬天的缺衣少食,甚至真有可能因此坐下病来乃至饿死,所以他事无巨细都得关心。
  
  “下个月,等下个月吧,现在盐不缺了,我们还种了豆子,上头说,辽东的气候特别适合打豆酱,还说这是女金人多年来的手艺,从糖起就会做了,那时候他们还叫靺鞨人里那,让我们都随着做起来。可我们村里那俩野人女金不会做,他们说他们部落是不打酱的,海西女金和建州女金做酱好吃。”
  
  “这不就又打听起来了吗,听说再往里去走两日的功夫,他们村里有个叫何二狗的种参师傅,也打得一手好大酱,就约好了,等他们下个月歇冬了,要么请他过来,要么我们过去,学着把酱块先做起来,等明年开春了,再学着怎么打上大酱,这样明年冬天就有大酱吃了——周师傅明年再来的时候,说不准还能吃上豆腐呢,我们都说明年怎么也要把豆腐作坊起起来了,这样冬天还多个菜!”
  
  周老七沿路走来,遇到的村长也多是和眼前这位一般,十分热于操持这些柴米油盐的事情,听他如此雄心壮志的筹划着,都忍不住会心一笑,便是吃食上肯定比在南方要简单太多,但精神上也觉得很有盼头。他起来只是简单洗漱过了,就跟着村长到处凑热闹,看人运煤运柴火,买棉花,忙活了半天,虽然太阳出来,气温上升,但却觉得身上逐渐寒冷起来,好像刚出门那股子热气消耗掉了,村长见了就让他赶快去吃饭,“在我们这真不能饿着!肚子里没食,身上就发冷,这还好是秋天,倘是冬天,就这么一下,没能抵挡住,说不定就受寒坐病了!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