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2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2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2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卯四、约造佛像
  
  本经的修学,简单地说,它是一个“一佛乘”的妙法。“一佛乘”这个“一”字就是整合的意思,把整个佛教里面的真实法、方便法,或者说是理观的法、事修的法,整合起来,而变成一个快速成佛的法门。这就找到一个成佛的捷径。
  
  那么,什么叫做理观跟事修的整合呢?我们可以从真如受熏的观念来看它是怎么整合的。
  
  首先,我们看真如。真如就是本经说的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。作为真如,它有两个特性:一个是清净,一个是具足。清净就是“离一切相”,具足就是“即一切法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每一个人打妄想的心中,有两种特殊的功能:第一个,它的本质是清净的;第二个,这个清净当中具足十法界的功能德用。这个法是妙。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实法妙。为什么妙呢?妙就妙在它是本来就具足的,不是修来的。
  
  当然,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,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打这么多妄想。从人生的对比来说,每一个人都不一样。你看你跟我不一样,你跟你隔壁的也不一样。我们怎么会了解到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当中,我们竟然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既清净又具足的一种功能?
  
  当然,这件事情就是实法妙。为什么叫真实呢?因为它不是通过因缘修来的。就是说,不管你修不修行,也不管你相不相信,也不管你知不知道,反正它就是这样。就是,你的打妄想的心中就是清净本然,就是具足十法界的功能。不管你是怎么想的,它就是这样子。“真实”就是,它不是因缘所生法,它是宇宙间的一种本来就存在的东西,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。
  
  但是,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,这个一念心性它不是死的,它是活的。它虽然本质是清净、是具足,但是它有一个问题,它受熏,它会跟你的行为产生互动!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行为、我们所有一切的思想,会跟我们内在的清净的本质产生互动,就是它受熏。
  
  就是说,当我们今天的行为是杀盗淫妄,那对不起,清净的本性受到杀盗淫妄的因缘熏习的时候,它清净的功能就产生遮蔽。注意!它不是失掉,是遮蔽。就好像月亮被乌云遮蔽,但是月亮的光明并没有消失,只是我们感觉月亮的功能消失了。就是说,当我们不断地用这种杂染法去熏习它,它就会怎么样?“不思议熏,不思议变”,它的清净功能就隐蔽了。而清净跟具足是同时,这两个也是互动的。当清净的功能受隐蔽的时候,它的功能就现出三恶道的法界出来,它的高阶的功能就丧失掉了。
  
  如果我们今天用五戒十善的造作因缘去熏习这一念清净心,哦,你某种程度已经随顺它了,而不是背弃它,那么清净的功能就开显一点。清净的功能一开显,它所现的果报,水平就开始增长,变成人天果报。你今天用四谛十二因缘去熏习它,那么清净的功能又更开显,它就变现出二乘的涅槃,如是等等。
  
  就是,你今天越随顺它的清净功能,真如给你的回报就是更高阶的果报。这个就是真如缘起,而这个就是诸法真实相。三世诸佛所证的道理就是,我们每一念心性当中,清净、具足,而受我们身口意行为的熏习,所以造成十法界的差别。
  
  那现在有个问题就是:佛陀出世以后他不能直接讲这个观念,讲这个观念很多人没办法接受。所以佛陀怎么办呢?这个真如受熏的思想,佛陀把真如这个地方先用布盖起来。佛陀先讲什么呢?他不讲真如受熏,佛陀讲:诸位!诸法因缘生。你今天修五戒十善,因缘会回报你人天的果报;你修四谛十二因缘,因缘会回报你二乘涅槃;你念佛,因缘会让你往生。所以,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的认知,是我们所有的修行来自于因缘的回报。这个是佛陀不得已的,因为只能这样子讲。为什么呢?“安隐众生故。”我们今天这堂课会讲到,为什么不能直接讲真理。这个风险太高,很容易产生邪见、颠倒、毁谤等等。
  
  但是,如果停留在因缘的修证,也会出现问题,因为因缘强调的是无差成差,会创造出众生的差别。可能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还感觉不出来,等到你修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如果还停留在“诸法因缘生”,这个时候会“心生疑悔”,尤其是阿罗汉:我们拜同样的佛陀,“我等同入法性”,我们跟所有的弟子修一样的法门,为什么果报会差这么多呢?我就一个涅槃寂静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功德庄严?难不成我就是这样的命?我就是这样的因缘?这是没办法改变的吗?就是说,如果我们停留在“诸法因缘生”,我们没办法解释这些生命的差别。难道他的生命就注定只是人天果报?他的生命就只是决定能够二乘涅槃?是这样子吗?为什么我会跟他不一样?当真如被隐盖的时候,我们看不到那种平等的法性,而看到差别的因果。
  
  这样的修行,它的好处是很快上路:你不要想那么多,反正你做的善事,因缘会回报你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过去,慢慢地所有因缘到了最后终点,大家没办法突破的时候,佛陀就必须要开权显实,把遮住清净一念心性真如的那一块布打开了。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。”因缘只是一个助缘,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是清净本然,是具足佛的功德的。这个就是进入本经,佛陀开示悟入佛的知见,讲到清净心,讲到具足功德。
  
  我们这样子来看整个佛法的修证:其实佛陀讲因缘观——诸法因缘生,也没错,只是他讲一半。他没有讲到“你从什么地方来”,他没讲到生命的根本,他只讲到生命的过程。
  
  所以,当我们看到诸法因缘生,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一念心性本来清净、本来具足。就是通过理观让你的真如——一念心性的心现前。诸位!心性不用修,它本来就是你具足的。你只要知道有这件事情,就是让它现前。你说,欸,我不观照它。那对你来说就不现前。你一天到晚打妄想,对你来说,你的心就不清净,也不具足。
  
  所以,我们不断地忆念真如,就是把那个功能现前。一方面忆念真如,一方面广修一切法,这两个合起来,就是本经说的实法妙、权法妙。
  
  一方面,我们找到自己适合的法门,比方说念佛,这个就是权法。这个可能对我们来说、对这个环境来说,是当下最适合我们的法门。但是,另一方面,你可别忘了,别让你的真如本性睡着了,因为它对你的临终有很大的加持力。当你临终忆念到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你那个心灵的力量跟佛力的结合,那是不可思议的,那叫做一佛乘。
  
  也就是说,本经佛陀已经把自己所亲证的实相全盘托出了,就是,一念的心性跟因缘的修证,你把它合起来,就是本经说的妙法。理观——内观真如,事修——外顺弥陀,这个就是妙法。
  
  我们懂这个道理以后,就可以来看卯四的“约造佛像”。
  
  造佛像是一个因缘,就是本经这个地方说的“更以异方便,助显第一义”。有些人并没有马上去学经典,没有去学《法华经》。那么佛陀面对一个粗重的凡夫,是怎么度化他呢?佛陀说,你就去造佛像。我们看这个造佛像会有什么结果。
  
 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
  
 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
  
  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
  
 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
  
 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
  
 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
  
  我们看佛陀的方便。“若人为佛故”,就是有些人是为了恭敬心去礼拜供养的缘故。这个地方要注意,它要拣别。你造佛像如果只是用来做生意、做买卖,为了赚钱,那就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“皆已成佛道”的范围。它的前提是,你造这个佛像是为了要恭敬礼拜。你建立了很多的形像,不管是站的、坐的、卧的,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形像。这些人过去生无量劫来,看样子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是一个总说。
  
  我们看它的别相。他到底是用什么东西造佛像呢?“或以七宝成”,金、银、琉璃等七宝刻成,或者是用鍮鉐(就是波斯所产的高级的黄铜)、赤白铜(赤铜就是我们一般说的黄铜,白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白铁)、“白镴及铅锡”(白镴就是石膏,铅锡就是马来西亚所生产的铅跟锡),或者是铁,或者是木材,或者是泥土,或者是胶漆布(就是以棉纱织成的材料,类似我们现在的玻璃纤维)等等。总而言之,以前面的种种材料来庄严修饰成佛像。“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”
  
  当然,这个地方还是有过程。我们前面说过,整个修行的因缘观里面,就是“近果说差别,究竟归一乘”。短时间来看,造佛像的因果不太一样,有些人因为造佛像生天,有些人造佛像只是做人等等,但是它究竟的引导——“皆已成佛道”。
  
  卯五、约画佛像
  
  前面是雕刻成一个立体的佛像,这以下是用手工把它画制成一个平面的佛像。我们看这个过程。
  
 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
  
 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
  
 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
  
 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
  
 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
  
 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
  
 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
  
 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段:先看它因地的修学,再看果地的功德。看因地。
  
  “彩画作佛像。”他是怎么来作佛像呢?他用种种的色彩来画制佛像。这个佛像要怎么画呢?有一个原则,你要把它画成“百福庄严相”,就是要有慈悲、要有智慧,这两种福慧庄严的相状。那么你是怎么做呢?或者你自己做,或者你出钱叫人做。这个人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是第一个。
  
  “乃至童子戏。”就是小孩子在游戏当中,一念的善心,用各式各样的泥土塑成佛像,或者是草木及笔。你的经济条件比较差,你是用很粗劣的草木,或者是一般的毛笔,甚至于直接用指爪甲来画作佛像。这个是讲他画佛像的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工具。
  
  我们看他最后果地的结果。“如是诸人等”,他会因为画佛像的因缘,“渐渐积功德”。就是他会自然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,而且他的内心也会产生变化,会“具足大悲心”,最后“皆已成佛道”。成佛道以后他也是一样,开示一佛乘的法门,教化无量的菩萨而度脱无量的众生。
  
  这一段跟前段的因缘都很接近,一个是雕刻佛像,一个是画制佛像。方法不一样,但是他的所缘境——注意!所缘境都是佛的相状。那么画佛像为什么能够成佛?当然,画佛像这个地方讲的过程更清楚,说:“如是诸人等,渐渐积功德。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”我们解释一下。
  
  这画佛像是有一定的规矩的,就是我们说的“百福庄严相”。忏公师父说,我们在选佛像的时候要有两个重点:第一个要安详。所以佛像的眼睛不能打得太亮,他要开三分眼。佛像完全闭起来那就变阿罗汉了。他“慈眼视众生”,他的眼睛只能开三分眼,安详。第二,安详当中,远远看去带一点慈悲。这个很重要。这种相状,就是安详又慈悲、慈悲又安详的相状。
  
  当然,画佛像的人,就是一笔一画慢慢熏习、慢慢熏习。诸位!我们讲过,真如“不思议熏,不思议变”。请你别忘了,你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,是佛的相状。这个相状,如是相、如是性,它就会带动佛法界的十如是。我们今天是从佛的相状,但是佛的相状隐隐约约带有佛的内心,他有慈悲跟智慧的内心。如是相、性、体、力、作,最后会产生佛陀的因缘果报。他为什么能够“渐渐积功德,具足大悲心”?这个就是所谓的“诸法因缘生”,就是净法熏习。
  
  我再强调一次,前提是这个相状是佛的相状,你这个相状不能乱取。要是看起来这个佛像好像一天到晚很生气,那就糟糕了。那这样子熏习就不是“具足大悲心”了。
  
  就是说,为什么造佛像他能够成佛呢?因为那是佛陀的相状。而我们这念心它就这样,我们说过,清净本然,但是它能够跟外在的因缘互动,它受熏。所以,画佛像、雕刻佛像,都因为接触佛的相状的不断熏习,他就能够渐渐地灭恶生善,生起大悲心,然后慢慢地修学一切法,所以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个就是佛陀的方便。
  
  卯六、约供塔像
  
  前面是把佛像给造出来。有些人他来到寺庙的时候,欸,这个佛像已经有人造好了。他怎么样?他修供养,也是可以。你没有因缘造佛像,你能够从这个地方礼拜赞叹等等,也可以成佛道。
  
 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
  
 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
  
 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
  
 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
  
 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
  
 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
  
 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
  
 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
  
 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
  
 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
  
 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
  
 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
  
 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
  
 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
  
  这个地方是讲供养佛像,就是我们对佛像的供养。这个地方某种程度就不是只有相状,它是有一点忆念佛德,从佛像到佛德。
  
  忆念佛德,这个地方的经文也是分两段。先看因地,因地里面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。先看意业的供养。
  
  “若人于塔庙”,有人进入了塔庙当中,这个时候佛像都已经画好了。面对佛陀的宝像,可能是立体的宝像或者是平面的画像,他做什么事呢?“以华香幡盖”,各式各样的幡跟盖,比如八吉祥的幡盖,来敬心供养。这个地方重点在“敬心”,就是意业。意业能够很恭敬心地供养佛像。这是第一个,意业。
  
  第二个,口业的供养。有些人面对佛像,忆念佛德、生起皈依的心,使人唱作清净的梵呗。唱梵呗的过程中,用什么法器呢?是用击鼓、或者吹角贝(角就是牛角,贝就是法螺);或者用箫笛(箫的吹法是直式的,笛是横式的)、琴(就是胡琴)、箜篌(就是汉武帝时候所作的竖琴);或者是琵琶、铙(就是有手柄的铃)、铜钹(就是两片的铜片相击来出声)。总而言之,他用这么多乐器的目的,就是制作梵呗的音乐,“如是众妙音”,来供养佛像。这是第一个,他自己没有这种能力来唱,花钱请人家来赞叹佛的功德。第二个,他直接以欢喜心自己唱,自己能够“歌呗颂佛德”,唱个《炉香赞》《佛宝赞》等等。他可能没办法唱一整段,“乃至一小音”,他唱了一小段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个是口业的供养。
  
  第三个,身业的供养。他用身业。他以散乱心进入佛塔当中,可能一时的善念生起来,到外面去摘了一朵花供养于佛像,这样也可以“渐见无数佛”。或有人虔诚地向佛陀礼拜,或是恭敬地合掌,乃至于一举手、小低头,表示我们的敬意。他的整个目的都是以恭敬心来供养佛像,对佛陀功德赞叹。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?“渐见无量佛,自成无上道。”他们会因为这么小的一个动作跟佛菩萨结缘。只要你跟佛菩萨结缘,当然佛陀就有一种法力的摄受——说法,最后成佛。成佛以后,你也是一样,开方便门,讲因缘所生法,“广度无数众,入无余涅槃”,最后“如薪尽火灭”。
  
  这个地方,他的所缘境就不是佛像,而是佛德。对于佛德,蕅益大师讲,供养佛像、佛德有两个重点:第一个,就是外在的因缘力。外在的因缘力就看它的价值高低。你所供养的香花幡盖等等,价值高低影响到你未来的资粮。第二个,从内因缘来看,你的恭敬跟愿力。你当初去礼拜供养的时候,你的恭敬心的浅薄,还有你所发的愿的远近。你是发什么愿:你是发人天乘、是为了往生、是为了成佛?恭敬心跟所发的愿,也是一个善根的指标。
  
  总而言之,“近果说差别,究竟归一乘。”短暂来看,就看你的恭敬心、愿力跟你所供养的价值,会产生差别的果报。但是你供养佛陀,跟佛陀结了缘,就会怎么样?“渐见无量佛,自成无上道。”
  
  这一点印光大师倒是蛮强调的,印光大师警告说,不要忽略了“诸法因缘生”,理观不能碍事修,尤其是跟三宝的相状。就是说,我们初学者,在凡夫的因缘这块,你可以暂时放下;但是你跟三宝的因缘,这个攸关到你来生当中是不是能够出生在三宝的地方,蒙三宝的摄受。虽然佛陀的心是慈悲平等,但是佛陀也离不开因缘所生法。就像蕅益大师说的,佛陀大悲,难道还要你念他吗?不能这样讲。因为一旦谈因缘,那就有亲疏远近的差别。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问题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佛菩萨施设很多方便。但是我们看,这个方便还不太一样。我们看前面的长行文,偏重在法力的摄受。佛陀说:“是诸众生,从佛闻法,究竟皆得一切种智。”它偏重在法力。就是三乘法门,不管你修什么法门,渐渐成佛道。
  
  而这个地方重颂的因缘偏重在跟佛结缘。就是说,你一个初学者,你喜欢研究教理,从法力摄受下手,也可以。有些人喜欢事修,他喜欢先供佛、拜佛,也可以。最后,“皆已成佛道”。这就是跟佛、跟法结缘的好处,因为它跟真如所熏习的效果,会带动一种善的循环。
  
  卯七、约称佛名
  
 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
  
 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
  
  说起跟佛陀结缘,当然造佛像、拜佛、供佛都可以,但是称名,称念佛名是很特别的,所以蕅益大师特地把这个称名列成一科。为什么特别呢?蕅益大师给它一句话,叫做“方便中第一方便”。就是说,你供养佛陀,非常好,这是很好的方便,跟佛陀结缘;你造佛像也非常好。但是,你称名,叫做下手易、成就高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